• 2024年04月23日 星期二
  • 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

清明节扫墓有什么由来?清明节扫墓要做些什么?

更新时间:2024-04-23 18:43:14

清明节扫墓的由来

相传春秋时期,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,流亡途中,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,又累又饿,再也无力站起来。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,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,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,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,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,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,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,流下了眼泪。

十九年后,重耳作了国君,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。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,唯独忘了介子推。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,劝他面君讨赏,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。他打好行装,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。

晋文公听说后,羞愧莫及,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,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。绵山山高路险,树木茂密,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,有人献计,从三面火烧绵山,逼出介子推。 大火烧遍绵山,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,火熄后,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。晋文公见状,恸哭。装殓时,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,上写道:“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”为纪念介子推,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。

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,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。便赐老柳树为”清明柳“,并晓谕天下,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。这就是清明节扫墓的由来。

清明节为什么要祭祖扫墓

清明节流行扫墓,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,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。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,“寒食上墓”。因寒食与清明相接,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。清明时期,清明扫墓更为盛行。

清明节扫墓流传

1、修整墓地:

墓地是逝者长眠之地,即阴宅,和我们的房屋一样,如果不修整,杂草丛生,势必会影响逝者,逝者就不能很好地庇佑我们。

清明节上坟是一种祭奠先祖体现孝心的很好的形式。平时很少去祖先的坟上,借清明节去看一看,在坟头上加点土,有漏洞或坍塌的地方补一补,的确是件好事情。

但是清明上坟可不要乱动,不能把那些东倒西歪看上去不整齐的石头扔掉,换成漂亮整齐的石块。总的原则是“不要乱动,只加不减”。就是不要轻易乱动祖坟,泥土和石头只增加不要减掉。不好看不整齐的石头可以在其外面再加一层将其包住。

还有一点,将祖坟修得金碧辉煌并不是件好事情。很多兴旺的家庭因此败落下来。

2、坟头压符:

墓地修整干净之后,取石块、砖头或草皮覆盖于坟头,并压上一张“荫佑子孙符”。

压符的做法,源自“挂纸”、“压纸”的习俗。挂纸可以是象征着子孙一年一度为祖先的居处所添的新瓦,也可以具有识别的作用。到了清明节,凡是墓头有墓纸的,就表示这座坟有子孙来祭扫,如果没有的,就是没人祭拜的孤坟了。

大部分祭祀者,选择的是黄表纸裁切成长条形压于坟头,而在道教文化兴盛的南方,流行的是用道观开光的“封妻荫子符”,寓意福荫子孙,福佑绵长之意。非常灵验。

封妻荫子,原指古代功臣的妻得到封赠,子孙世袭官爵。现代则指妻和子孙都能得到祖宗庇佑,福寿康宁,财运绵延,富贵过三代。

3、上香:

压符之后就开始上香。原则上,每人上三炷香即可,即三支香。如果坟地是林草茂密之地,为了防范山火,可不点燃。

孔子说:“祭如在”。意思是祭神如神在,祭祖如祖在。讲的就是虔诚,不可戏谑。

4、摆放祭品:

传统的祭奠品一般会根据逝者生前的生活习惯配置,如供果、鱼、肉、酒等。现在的祭奠品更加丰富,但不必过分夸张,一束鲜花一封符尽可表达追思之情。

5、敬酒:

敬酒的环节最好不能省去。古代中国,无论是皇家祭天还是全民祭神,都铸造了大量的礼器(如青铜鼎)以盛酒祭祀。《周礼·天官·酒正》中记述:“凡祭祀,以法共五齐三酒,以实八尊,大祭三贰,中祭再贰,小祭壹贰,皆有酌数。唯齐酒不贰,皆有器量。”古代专门司职祭祀的官员就叫“祭酒”。

敬酒三杯为最佳,届时,把酒置于酒杯供奉祖先,意谓让神、祖先同享人间美酒。或默念祈祷,将酒洒于地上,酹酒而祭,以祈求祖宗神灵的庇佑。

6、作揖:

古时候人们祭祀是要磕头的,现代人一般是作揖:

男士以拱手礼作揖,女士以前臂交叠于胸前作揖。


标签:
声明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
邮箱: , 联系方式:,我们会在三个工作日审核并删除。